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

主观主义化的艺术:后期印象派一般画家往往无意识或有意识地使绘画成为“说明的”。观赏者也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在绘画中要求“说明”,即他们的兴味集中于“所描的为何物”。他们欢迎这种“说明”功夫最巧妙的绘画。然而纯粹的画的感兴决不在于“所描的为何物”的联想的兴味上,乃在于“怎样描表”的一点上。其结果“怎样使人感到美”的一事就成了更重要的问题。但这里所谓“美的”(Aesthetic)不是普通的“美的”(Beautiful)的意义。人们见了花与蝶感到美,便把这花与蝶照样地描出,人们见了仍是感到美。然这不过是自然美的“再现”。换言之,这是当作自然美的说明而作的绘画,不是“使我们发生美的感动的形态”的新的“创造”。“使我们发生美的感动的形态”,即所谓Signi

标签: #摘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查看更多 >
丰子恺

原作者:丰子恺

丰子恺作品: 《缘缘堂随笔》 《美术夜谭》 《梵高生活》 《给我的孩子们》 《不宠无惊过一生》 《丰子恺谈音乐》 《丰子恺散文》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 (更多)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