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简介

里尔克简介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奥地利诗人。诗歌界的风云人物,他的诗曾深受诗歌爱好者的喜爱。早期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是一位重要的德语诗人,除了创作德语诗歌外还撰写小说、剧本以及一些杂文和法语诗歌,其书信集也是里尔克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19世纪末的诗歌裁体和风格以及欧洲颓废派文学都有深厚的影响。

在很早的时候,叔本华和尼采就对里尔克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也是里尔克一直醉心于古典文学时仍不放弃哲学的原因之一。

年轻的里尔克传记开始在无家可归后开始,寂寥这是里尔克一生的桎梏。从那首被修饰后出现在1896年发行的诗集《祭神》中的〈家〉(Heimat)可见一斑。表达了里尔克对家乡布拉格的情结。

经典语录

我们只是路过万物,像一阵风吹过。万物对我们缄默,仿佛有一种默契,也许视我们半是耻辱,半是难以言喻的希望。 如果我叫喊 谁将在天使的序列中听到我 即使他们之中有一位突然把我拥到他胸前 我也将在他那强大的存在的力量中消失 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出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更有意义。我时常在任何一个青年的面前,便联想起荷兰画家凡诃(Van Gogh)的一幅题作《春》的画:那幅画背景是几所矮小、狭窄的房屋,中央立着一棵桃树或杏树,杈桠的枝干上寂寞地开着几朵粉红色的花。我想,这棵树是经过了长期的风雨,如今还在忍受着春寒,四围是一个穷乏的世界,在枝干内却流动着生命的汁浆。这是一个真实的、没有夸耀的春天!青年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生命无时不需要生长,而外边却不永远是目光和温暖的风。 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没有比批评更难望其边际的了。只有爱能够理解它们,把住它们,认识它们的价值。——面对每个这样的说明、评论或导言,你要想念你自己和你的感觉;万一你错误了,你内在的生命自然的成长会慢慢地随时使你认识你的错误,把你引到另外一条路上。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 如果春天要来,大地会使它一点一点地完成。 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