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上海人,中国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现兼职同济大学教授。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总数已达500万余字。曾经十多次获得过国内外的重要奖项。特别是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上海市政府设立的上海市文学艺术奖的最高荣誉奖项——第四届上海市文学艺术奖优秀成果奖,并在2002年获得我国文学界大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她在国内、国际文坛均有较大的影响。2000年,全国百名评论家推荐中国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位作家和十部作品,王安忆和她的《长恨歌》都名列第一;她的许多作品被译成英、德、荷、法、捷、日、韩、以色列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行。2001年12月,她获得马来西亚《星州日报》主办的首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成为该报推出的全球最杰出的华文作家。

1954年3月6日,生于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母亲作家茹志鹃,父亲剧作家王啸平,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

1955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并在上海读小学。

1970年,初中毕业后赴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农村插队。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

1976年,在《江苏文艺》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

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平原上》。

1980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

1981年初结婚,丈夫李章,结婚时为徐州某乐团指挥,后调入上海音乐出版社任编辑,曾编辑出版文学传记《孤独与超越—钢琴怪杰古尔德传》。1981年,因旺盛的创作欲以及无法忍受坐班时间的禁锢,旷职离开《儿童时代》到徐州写作,完成《本次列车终点》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3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文学活动。

1985年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中篇小说《小鲍庄》引起回响,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1986年应邀访美。

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

1996年发表个人最著名的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此书在当当网图书中,成为畅销书,且在当当小说榜中排名第45位。

2000年《长恨歌》获选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

2001年获第一届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

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1年获提名布克国际文学奖,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经典语录

良辰 美景 几度好春光清风 翠柳 一片桃花香赏心 乐事 挥袖淡梳妆笑语艳艳笙歌醉画舫烟雨 江南 帘影隔垂杨落花 纷纷 枝上蝶双双凭栏 起舞 春昼初渐长慵自微愁青丝惹流光抚花弄笛三分酒醒醉艳阳琴瑟转 娉婷小步踏暗香欲问梦回执手谁家俏儿郎念悠悠 人自楚楚花自芳小酌 娉婷 燃烛夜微凉执笔 丹青 弄墨染潇湘折枝 闻香 倩影隔西窗翠轩小筑谁把韶华藏桃花庵里桃花栽来为谁赏花落去 年年岁岁旧模样亭间小憩一杯暖怀自疏朗清风处 愿与彩蝶欢戏忙烟雨 江南 帘影隔垂杨落花 纷纷 枝上蝶双双凭栏 起舞 春昼初渐长慵自微愁青丝惹流光抚花弄笛三分酒醒醉 七月仲夏夜微凉,童真初识绮罗香。 电影院大多没有空调,可是供有纸扇,放在检票口的木箱里。进去时,拾一把,出来时,再扔回去,下一场的人好再用。 这城市有一种时刻,特别叫人不安,就是早春里突然暴热的几天。人们还没从冬天里脱身,已经嗅到了盛夏的气味,真是措手不及。身上背着棉的,热是热,又不是正式的热,就没有了归宿。这几日都是凑合着过的,带着些观望的意思,看这天气怎么走下去。由于一时没有结果,心里就很躁。这几日里,树叶突然就绿了,可你并没感到多少欢欣,而是有些跟不上变化的沮丧和疲惫。那些年轻的,乐天的,极早换上的夏装,也加强着他们的灰心。这种孤立的天气,打乱了循序渐进的节奏,也打断了承上启下的季候概念,他们甚至是会感到虚无的。好在,天又即刻变凉了,甚至比暴热以前更凉,带着些严冬的味道。这样,他们才安心下来,回到了过去的状态。 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这是有烟火人气的感动。 多少悲欢变成往事,往事又过去。淡了的淡了,忘了的忘了,不愿想的就不去想,不愿忘的就写下来。可是有一种东西是你没想而又没忘的,它像是被记忆的筛子误留下的一颗小小的微粒,躲在记忆的角落。有时候,会突然闪一下,而又熄灭。这短暂的闪烁终究会留下一点什么。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