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简介

弗洛姆简介

经典语录

人与上帝的个体化关系是人的世俗活动个体化特征的心理准备。 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人便产生了放弃个性( individuality )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然而,这些冲动与由此而生的新纽带及自我增长进程中切断的始发纽带并不是一回事。正如儿童永远无法在肉体上返回母亲的子宫里,同样,个体化进程在物质上也是不能重复的。此类企图必然带有臣服特征,其中权威与臣服于它的儿童之间的基本冲突永远不会消除口儿童可能在意识上感到安全和满足,但在潜意识里,他却认识到其代价便是放弃力量与自我完整。因此,臣服的结果是物极必反:既加剧了儿童的不安全感,同时又制造了敌视与叛逆情绪。 他形单影只,自由自在,但又觉得无能为力,恐惧异常。新获得的自由成了诅咒,他摆脱天堂甜蜜的束缚,获得了自由,但却无法自由地治理自己,无法自由地实现个性。 渴求权力并不植根于力量而是软弱。他是个人自我无法独自一人生活下去的体现,是缺乏真正的力量时欲得到额外力量的垂死挣扎。 前个人状态社会既为人提供了安全保护,又限制了人的发展。现代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带的束缚,但并未获得积极意义上的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 弗洛伊德说过所有的爱情中都包含强烈的自恋成分。在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时,她便成了他自恋的对象,并且因此她变得美好和理想化,因为她是他的一部分。她也可能发生跟他同样的情况,因此,我们的”大爱“往往只是发生在疯狂地欢聚一堂之时,尔不是发生在爱情的情况下。两个人保留自己的自恋,他们彼此没有真正的、深厚的兴趣(不要说其他人的),他们仍然敏感和多疑,而且很可能他们需要一个新人给他们新鲜的自恋满足感。对于自恋的人,伴侣从来不是一个有其自身权利或者完全现实的人,其存在只是作为伴侣的自恋膨胀的影子。另一方面,非病理性的爱,不是基于相互自恋。两个人的关系体现了他们自己作为独立的实体,从而打开自己,并彼此成为一体。个体为了体验爱,必须去体验独立。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