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简介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是苇岸的散文集,他的语言的使用亲切,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在苇岸的散文中,我们发现,关于具体的人事,他写得十分少,简直吝啬。而且这些文字,大体上是献给他的亲人和朋友的,完全出于情感的支配,仅是一个海子就有数篇之多。但是,对于大自然,对于其中的许许多多的小生命,他乃不惜笔墨,描写种种细枝末节,充满关爱之情。这里不是“齐物论”式的,不是物我两忘,也不是借物言志。他没有那种艺术的功利主义。把自然人格化,也许在他看来,这样的人类也太傲慢了。他的散文不是中世纪田园诗式的,没有陶潜一类中国士大夫的闲适与陶醉,他是清醒的。在他的作品中,人与自然是共时性的存在,是对等的,对话的,处在恒在的交流状态。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名言/名句/语录

太阳的道路是弯曲的。我注意几次了。在立夏前后,朝阳能够照到北房的后墙,夕阳也能够照到北房的后墙。其他时间,北房拖着变深的影子。 平常,我们有“北上”和“南下”的说法。向北行走,背离光明,称作向上。向南行走,接近光明,称作向下。不知这种上下之分依据什么而定(纬度或地势?),在大地上旅行时,我们的确有这种内心感觉。像世间称作官为上,还民为下一样。 诗歌从其本义和原初来说,是一种听觉艺术。文字的诞生和演进,使诗人背叛了诗歌的本质(文字起初与诗歌无关,最早的文字是作记账和记事用的)。诗歌出现了由听觉艺术向视觉艺术的转折:从这一天起,便意味着它开始远离人民。这种情况,到了现代主义诗歌尤甚。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和感觉。此时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到达天涯后已经返回,它们告诉站在大路旁观看的我:春天已被它们领来。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天空已经变蓝,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我常常产生这个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劳动一天。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