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怀

中国情怀简介

本书收入余英时历年来最有份量和影响力的学术文化散文,分为“价值篇”、“历史篇”、“儒学篇”等交光互影的几大部分,读者可以从中领略余英时对中国文化怀有的那份拳拳赤子之心,对于我们领略余先生毕生思想之大端及其学术气象和人格风貌也有相当大的价值。

如果说,陶渊明的诗中,篇篇都有酒,那么余英时先生的文字中,可谓篇篇都饱含“中国情怀”。余英时常把自己比作曾侨居陀山的鹦鹉,时时想为中国的文化生命之赓续光大尽一点心意。余英时先生除了义理和考据的专业学术著作之外,不乏饱含史思而笔端常带情感的辞章之作。本书几乎囊括了其代表性的散文,分为“价值篇”、“文化篇”、“历史篇”、“士人篇”、“儒学篇”、“读书篇”等。从中,读者能感受到其发自深厚学养和真诚良知的对于中国文化的眷眷情怀。

中国情怀 经典语录/名句

一弯残月渡流沙,访古归来兴倍赊。 留得乡音皤却鬓,不知何处是吾家。 凤泊鸾飘廿九霜,如何未老便还乡。 此行看遍边关月,不见江南总断肠。 今天中国一般人民的精神饥渴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真可谓史无前例了。精神饥渴只有精神食粮才能解救。在过去,这是儒、释、道三教所负担的任务。今天姑不论支离破碎的三教已自顾不暇,即使完整,恐怕也不足以应付这全新的精神危机。知识分子虽然“洋话语”五色斑,但这种局势却不是花言巧语所能化解得了的。 总结地说,在中国现代史上,五四是价值观念转变的关键时代。这是由于知识分子自动自发并且有意识有系统地进行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巨大努力。五四的知识分子不但彻底冲击了传统的价值系统,而且也引进了许多新的价值,如民主、科学、自由、人权之类。这些新的价值在七十多年之后仍然是中国大陆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五四以来新价值尽管名目繁多,但从根源上说,都可以归系到一个中心价值上,即个人的自作主宰;这是从谭嗣同、梁启超到蔡元培、早期的鲁迅和陈独秀、胡适等所共同提倡的。然而这决不是说,他们所向往的是西方式的个人主义,而置国家民族的大群于不顾。相反地,他们都是在建立新的群体秩序这一大前提之下,倡导个性解放、个人自主的。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