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奥斯特简介

保罗·奥斯特简介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 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1947年生于新泽西州的纽渥克市。在哥伦比亚大学念英文暨比较文学系,并获同校硕士学位。年轻时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不断尝试各种工作,甚至曾参加舞团的排练,只为了“观看男男女女在空间中移动让他充满了陶醉感”。

他早年的创作一直深受一些法国诗人及剧作家的影响,而《纽约三部曲》(The New York Trilogy)则是他重新回美国文学传统的转折点。1990年他获美国文学与艺术学院所颁发“莫顿·道文·萨伯奖”;1991年以《机缘乐章》获国际笔会福克纳文学奖提名;1993年以《巨兽》获法国麦迪西文学大奖。他的诗作与散文并均获得“艺术基金”的奖助。作品除《瓦提哥先生》、《月宫》、《乌有之乡》《密室中的旅行》等小说外,还包括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评论集《饥渴的艺术》及诗集《烟灭》。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国语文。

90年代起,奥斯特并积极参与电影工作,除为华裔名导演王颖编写『烟』的剧本(《烟》于一九九五年的柏林影展中赢得银熊奖特别评审团大奖、国际影评人奖及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并与王颖合导了《烟》和《面有忧色》(Blue In The Face)。1998年他更独立执导《桥上的露露》,他受蜜拉索维诺等演员的称许。他并且获选为97年戛纳影展的评审委员。目前与妻儿定居于纽约布鲁克林区。

2004年保罗奥斯特的新作《神谕之夜》(Oracle Night)在美国出版。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是保罗·奥斯特最热情、最有生气的长篇小说,是一支普通人光荣而神秘生活的赞歌,感人而令人难忘。

经典语录

我们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十五年前,坐在那个空荡荡的酒吧里,彼此为对方买饮料,知道我们俩都把钱花光。那次见面可能持续了三四个小时,因为我清楚地记得,当我们终于趔趔趄趄地走到外面的冰天雪地时,夜幕已经降临。现在萨克斯已经死了,我发现,回忆他当时的模样,想起初次会面时他对我倾泻而出的慷慨、幽默和睿智,令我难以承受。不管事实如何,我都很难想象那天和我一起坐在酒吧里的人,就是最终在上周将自己毁于一旦的人。对他来说,从彼到此的旅程必定十分漫长、恐怖、充满痛苦,想起这些我就忍不住想哭。在十五年的时间里,萨克斯从生命的一段走到另一端,等他到达人生终点时,我怀疑他是否还知道自己是谁,两端之间如此遥远,他不可能记得起点位于何处。 那人一本正经地发表了一通小小的演说,流露出那么严肃的使命感和敬业心,我承认自己被打动了。我在想,这是个怎样的文具店老板,对自己的顾客阐述纸品的哲学,把自己看做服务于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我虽然觉得其中有点搞笑的成分,可听他讲的时候,竟一点也笑不出来。 他想展示自己的伤口,向世界宣布,这些伤痕就是他现在的特色,让他能够每天早上看着镜子,记住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这些伤痕是对抗以往的护身符,是永远不会失去的标记。 一旦将生命抛入风中,你会发现以往未知的事物,那些在其他状况下无法经验的事物。 我已经告别某一种人生,但这个美丽的中国女孩却没来由地落在我眼前,宛如天使般从另一个世界降临在此。你不可能不爱上她,不可能不被她就在眼前的单纯事实所撼动。 当一个人的惟一家当是自己的头脑和舌头时,他在决定张嘴说话之前必须想得很周到 那么,为什么一个朋友想做这种事情呢? 当他等待我回答时,我望着地上,拼命忍住自己的泪水。“因为他想念我,”我最终说道,“他去作一次长途旅行,忘记买明信片了。这是他跟我保持联系的方式。”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