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巴黎

带一本书去巴黎简介

本书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林达,现在,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写美国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段历史缩影……你会感受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带一本书去巴黎 名言/名句/语录

这种"离奇"的状态,又一次印证了东西方文化的最初那点分岔,在后面会产生多么遥远的距离。知识的迅速积累,思想的飞跃,是以法国知识阶层获得了思想的宽松环境为前提的。而这个思想环境,就是凡尔赛宫为贵族开放的大镜廊和凡尔赛花园之类的东西所提供的:先有了王室和贵族在历史上久远的平等关系,才能够有以贵族阶层为缓冲的,法国宫廷对知识阶层的宽容状态。 不论在什么地方,留下来的往往总是上层的历史,而芸芸众生常常是被忽略的,越早就越是如此。在野蛮的年代,从历史记录的角度,不会有人关注普通的生命。甚至直到我们自己经历过的历史,假如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从书中去重读,就会发现,今天的历史学家依然是热衷于剖析上层的路线斗争,派别的此起彼伏。 “种族歧视的言论会给言论者本人带来非议。 欧洲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里,是没有什么今天的国家概念的。其实亚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今天的我们不再去细想那外族侵略,皇帝上吊,全民亡国的几百年殖民史罢了。不想也是对的,因为历史形成的现实永远是对的。我们今天,假如对历史上的外族入侵带来的大片塞外疆土之得,能够处之泰然,那么,在处理历史上的失的一面,似乎也应该更冷静的去思考和理解,更有历史感的处理和对待。 文明出现得太早的话,就像一个不足月的婴儿,他的生存可能几乎完全取决于生存环境。就像雅典人在那里发展文明,培育生长着民主制度的萌芽,临近的斯巴达,纪律严明,全民皆兵。就像在狼群中,看到一只浪漫的羊一样。 同样的,当社会的齿轮已经推动文明进步的时候,演变成民主制度的时代背景已经健全,抵制这种变革的是在旧时代锋芒毕露的狼,却怎么也敌不过已经蜕变为拥有独立思考精神的直立行走动物——人。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