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美句
我的双城记
1 、很多香港朋友问我在香港生活的感受, 我都非常简单地回答他们,生活在真实当中,或者说,我会觉得生活更真实。此时我会忽略我瑟缩在维港边上一个四百多平方英尺(约三十七平方米)的斗室里、被80 年代的冷气机吵得难以入睡的情节,但我从不觉得这种生活有什么可以值得抱怨的地方。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答案,但却是我真正的感受。与此同时,我会想到英国作家简 莫里斯(Jan Morris)描写香港的一句话:就社会而言,这片土地是自由的,并且基本上是公平的。 2 、可以说,大英帝国就隐藏在这个城市当中,像幽灵般无处不在。这与另外一种无形的力量构成了某种微妙而隐蔽的冲突,至今让香港徘徊在一种复杂的纠结甚至愤怒当中。过去的一年中,香港社会发生的许多事件也与这种冲突有关。有时候,香港就像身份认知分裂症患者,无法确认自己的属性,就像前文提到的莫里斯(她在四十六岁时做了变性手术)一样。不只是普通市民,整个城市的价值与身份认同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也让空气中的硝烟味道愈加浓烈。 3 、随便转入一条胡同—台北也叫“弄”,听不到汽车的声音,立刻归于寂静。甚至可以听到雨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会让你觉得古人留荷听雨的境界是多么的美。这让我想起上海冬天的雨也是这样的,高邮路上的梧桐树也是这样一幅景致。同样的,南京颐和路上的梧桐也是如此。尤其在夜间,让人不由得想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实每次在台北都能想起上海,这是最像的一次。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
1 、我目睹的,反而是另外两种过程。 一方面,殖民者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照样推著香港快快走,用原来的高效率,但完全不见「大脑」的更新。另一方面,新的「公民教育」悄悄发酵:「心繫家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调成甜甜的饮料,让香港人喝下一杯「爱家爱国」。幼稚园的孩子们学唱「起来,起来,起来。」公民教育被简化为爱国教育,爱国教育被简化为爱党的政治正确。 2 、中国,不是不可以爱。殖民者曾经多么地防备你去爱它,连鸦片战争都一笔带过。但是中国值得香港人去瞭解、去爱的,是它的法官还是它的囚犯?是军队还是人民?是唐诗宋词还是党国机器?是它的大地还是它的官僚?香港如果要对中国做出真正重大的历史贡献,是去顺从它还是去督促它?公民教育该教孩子的,恐怕不是爱什么,而是怎么爱,如何选择所爱。 3 、我们在地球这一端吃的食物、穿的衣服、 呼吸的空气、製造的垃圾、发展或收敛、 激进或保守、掠夺或放弃,每一个动作都 和 万 里 以 外 另 一 端 的 人 们 有 最 紧 密 的 关 连,彼此的作为互相影响,而且最终要共 同承担后果。有了这种超越国界的公民意识,人们对 于自己国内的事务就有不同于以往的评断 标准。所谓国际化国际观,所谓与国际接 轨,指的应该是这种「全球公民意识」的 建立:对于其他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有一定 的认识,对于全球化的运作和后果有能力 判断,对于人类社区的未来有所承担。 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承担,去和全球社区对 话、合作、做出贡献,叫做国际化。

6页 / 

10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