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姆·文德斯简介

维姆·文德斯简介

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维姆·文德斯在世界影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代表。凭借自己独具魅力的作品曾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一流电影节的大奖,与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是二十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

1967年文德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并进入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进行正规的影视制作学习,其间拍摄了三部短片。文德斯的第一部长片《城市之夏》(Summer in the City)拍摄于1970年,这是一部实验性故事片,讲述了“一个犯罪故事的历史”,影片中的囚犯因惧怕往昔而逃跑。影片采用了独特的拍摄角度(如采用运动摄影表现行驶的车队),改变了以往犯罪题材强盗片的基本环境,文德斯开始显露出自己的才华。1971年,他与法斯宾德等人创建作家电影出版社,并执导了非情节化、不求表意的《守门员害怕罚点球》(The Goalie's Anxiety at the Penalty Kick),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次年文德斯根据那塞尼尔·霍桑的同名小说拍摄了影片《红字》(The Scarlet Letter),该片虽未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但却使文德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注目,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里最有希望的青年导演之一。

经典语录

我逐渐意识到:米开朗基罗不从剪接的角度思考。每一条拍摄发生时他就只考虑那单个镜头——或者一次用几台摄影机拍摄时,就考虑那一组镜头。只有当这一段拍完了,他才去决定下一段戏如何处理。他不预先设计所谓电影的时空连续性,就好像建筑师先设计一座房子再建造它;他是慢慢地堆起石头,让感觉指引自己,而不是实现订好的计划。最后,以这种直觉和经验主义的方式,一座复杂得令人惊讶的建筑形成了,比起一座预先设计好的房子,它可能对居住者和观看者都更加开放。 在我的笔记中有这样一个科幻小说般的结构:遗失的这四章故事在已经没有了电影的未来被发现了……那些演员们,已经老了四十岁,回想起……一个侦探的故事,而不是“导演”……?但这些样片让我确信我必须保留“导演”并且在费拉拉拍摄。 每一幅照片, 每一个时间的“一次”, 也是一个故事的开始, 开头总是“从前……” 每一幅照片也是一部电影的开始。 常常在下一个时刻、 按下快门的时刻,便更进了一步, 下一幅照片, 就是这个故事 发展的 踪迹, 在其自身的空间里, 在其自身的时间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我来说, 摄影越来越多地是 对一个“故事的追踪”过程。 刚才把前面写的读了一遍,我觉得有点不那么确定。也许米开朗基罗确实预先“看到”了每一场戏,也许他真是对影片有准确的理解,而不只是一次一个镜头,只不过他不能告诉我们他的理解是什么。我想起恩里卡说过他夜里几乎不睡,因为总是在思考下一场戏。如果米开朗基罗确实知道他想要的东西,每个早晨他要是把自己的想法向现场的剧组、演员开宗明义,那会使他们更加惊异。 猎人所受到的反作用力就如同照片背后不同程度显现出的摄影者本人的肖像。并不是他的面部轮廓被定格,而是他的态度,对他前面的对象。照相机同时也是一只眼睛,可以从前面同时也可以从后面看。从前面它拍摄下一张照片,从后面记录了一张剪影从摄影者的心灵深处:通过这只眼睛向后望,看本体。是的,照相机向前看的是被拍照的对象,向后看的是摄影的冬季,为什么要拍这个对象。拍摄的对象和意愿在此同时存在。 一次在巴黎的一家片场里,拜访正在拍摄《兰斯洛特》的埃里克·侯麦。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