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尔戈王后

玛尔戈王后简介

《玛尔戈王后》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杰作之一,取材于法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宗教战争。可以说它是大仲马为圣巴托缪节惨案撰写的一部精彩无比的史诗,为读者提供的法国宫廷的政治风俗画同样是罕见的佳作。而玛尔戈王后和拉莫尔的恋爱故事尤其被后世传为趣谈。

该书写的是十六世纪法国胡格诺战争期间宫廷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主线外的另两条线,一是玛戈王后和拉莫尔的爱情,一是柯柯纳和拉莫的友谊。

《玛戈王后》写的是十六世纪法国胡格诺战争期间宫廷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胡格诺战争是法国胡格诺派与天主教派的内战。十六世纪初,天主教是法国国教,教会实际上从属于国王,但是城市中的市民阶层和农村中的雇农等,都迫切要求宗教改革。产生于瑞士的新教的一个宗派加尔文派传到法国后,尽管受到国王的百般迫害,但是信奉的人却越来越多。这些新教徒在法国被称为胡格诺派。一五六二年,天主教派对胡格诺派展开军事行动,从此开始长期的内战,史称“胡格诺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是一次宗教战争,更是一次各派封建主以宗教分歧为名,争夺政权的斗争。

一五七〇年双方暂时休战,某些天主教派封建主同胡格诺派企图谋求和解。一五七二年八月,胡格诺派的领袖纳瓦拉国王亨利和查理九世的妹妹玛格丽特结婚,胡格诺派的许多重要人物聚集巴黎,参加这次婚礼。法国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和德·吉兹公爵翻谋策划,企图利用这个机会一举消灭胡格诺派。八月二十四日夜间,巴黎各处教堂钟声齐鸣,天主教徒开始屠杀毫无准备的胡格诺派教徒,巴黎街头血流成河,随后在外省也发生了这样的血腥屠杀。胡格诺派教徒死去数千人。八月二十四日是圣巴托罗缪节日,所以这次惨案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圣巴托罗缪之夜”。亨利由于查理九世的保护,被迫改宗天主教,才未遭难。

“圣巴托罗缪之夜”以后,两派内战更加剧烈。后来由于农民起义的发展和西班牙的干涉,双方才相互妥协。一五九八年,亨利四世为结束这场内战,在南特城颁布法令,即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的国教,同时也给予胡格诺派宗教上和政治上一定的权利。南特敕令实际上是交战双方妥协的和约。 [2]

玛尔戈王后 名言/名句/语录

尤其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查理国王对这次既能使他的王朝恢复平静、又能把法国胡格诺派的要人吸引到巴黎来的婚事,态度十分坚决,简直到了执拗的程度。由于新郎和新娘分属不同的教派,一个信仰天主教,一个信仰新教,他们不得不写信请求居住在罗马的格列高利十三世特许。因为迟迟得不到特许,现已亡故的纳瓦尔王太后非常担忧。一天,她向查理九世诉说,她怕特许是不会来了。 “不用担心,我的好姑妈,我尊敬您甚于尊敬教皇,我对妹妹的爱也甚于对教皇的畏惧。我虽不是胡格诺派,但我也并不愚蠢,如果教皇先生装糊涂,我就亲自把玛尔戈领到教堂去和您儿子完婚。” 宫廷里正在欢庆的,是已故国王亨利二世的女儿、国王查理九世的妹妹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夫人和纳瓦尔国王亨利·德·波旁的婚礼。这天早晨,波旁主教已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现搭的台子上为这对新人行过了法国公主成婚时照例要举行的仪式。这桩婚姻使所有的人都大为惊讶,尤其使那些看得比较清楚的人百思不解;人们无法理解新教和天主教这两个互相仇视的教派为什么会在这时联姻。人们在寻思:年轻的孔代亲王怎么会不记父亲在雅尔纳克被孟德斯鸠杀害的深仇,原谅了国王的弟弟安儒公爵?而年轻的吉兹公爵又怎么会忘却父亲在奥尔良被波尔特罗·德·梅雷杀害的宿怨,原谅科利尼海军元帅?再说,无能的安托万·德·波旁的勇敢的妻子,带儿子亨利来参加王室订婚仪式的雅娜·德·纳瓦尔死去才两个月;关于她的突然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