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在欧洲,我反复被间到“为什么您的作品中经常有并不出现的死者”,“为什么不讲述死亡,而是常常讲述死后的世界”。我一直苦于如何回答,当时却不自觉地说出了这样的答案: 日本到某个时期为止,一直都有“无颜面对祖先”的观念。日本没有绝对权威的神明,但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种伦理观:应该活得对得起死去的人。我也怀着这样的伦理观。因此,日本文化中的“死者”代替了西方文化中的“神”。死去的人并不是就这样离开了世间,而是从外部批判我们的生活,承担着伦理规范的作用。也就是说,从故事外部批判我们的是死者,而站在故事内部承担这一角色的是孩子。

标签: #摘抄 #散文 #随笔

热门推荐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查看更多 >
是枝裕和

原作者: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作品: 《小偷家族》 《宛如走路的速度》 《无人知晓》 《下一站,天国》
是枝裕和简介:

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1962年6月6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清濑市,日本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1993年,拍摄纪录片《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1995年,凭借爱情片《幻之光》入围威尼斯影展的竞赛。1998年,执导剧情片《下一站,天国》 。2001年,拍摄剧情片《距离》 。2004年,凭借剧情片《无人知晓》入围第... (更多)

Copyright ©2023 读经典  |   渝ICP备2023004587号